Search

【沒事多喝水,多喝水沒事】

你以為只有天熱才要多喝水嗎?冬天了,天氣越來越冷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沒事多喝水,多喝水沒事】

你以為只有天熱才要多喝水嗎?冬天了,天氣越來越冷,也越來越乾燥,很多人怕冷在家開暖氣、電毯等,卻忘記多喝水和保濕,殊不知這樣很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!

人體重70%是水,我們有體液血液90%以上是水,而我們平時作息飲食會影響我們體內的水份多寡。如果不適時補充水分,造成體內血液黏稠,而過於黏稠的血液會讓身體的重要器官等不到及時的補充,便開始出現缺血、缺氧的症狀,從而導致疾病。

水是血液黏稠的最重要因素。大量出汗、服用利尿劑、刻意減肥造成腹瀉等,都會引起失水,也都可使血容量減少,此時血液中的各細胞相對增多,血液黏稠度自然就會增加。

還有人說「喝水就會胖」就不喝水了,殊不知喝水會胖是水腫,表示循環代謝不好。循環代謝已經不好,再不喝水,造成血液黏稠,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。

另外,我們在冬天喜歡暖氣對著吹,或用電毯,夏天用電風扇或冷氣對著身體吹,這些都會將身體的水份蒸發,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。試想你用風扇或吹風機對著濕的衣服吹,是不是會被吹乾?那麼你覺得你體內的水份難道就不會吹風扇冷氣暖氣蒸發?所以有很多夏天冬天猝死的,就是因為吹冷暖氣造成的。

其實不管冷熱,身體都會出汗,出汗能夠帶走一些代謝的廢物,當然也會帶走我們身體的水分礦物質等等,過份吹冷暖氣容易導致身體的水份蒸發,電解質因而紊亂,進而影響體內的酸鹼平衡,假如不注意補充水分,甚至有脫水的危險。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汗液是人體的血液津液化生而來,過度出汗,最直接的就是傷津液,明顯的表現就是口乾舌燥、心煩心悸,津液能載氣,過度出汗也容易傷津傷氣,頻繁的出汗也容易導致氣陰兩虛,因此更容易出現睏倦乏力、神疲倦怠、精力不足、口乾舌燥、心煩氣躁、潮熱等問題。

當我們平時不注重補充水分,體內缺水,如果還不控制飲食,過度攝取脂肪、糖、和蛋白質,我們的血液會變得更黏稠,當血液黏稠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,血液會出現凝聚現象,造成血栓、組織器官缺血缺氧,引發血管硬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症等心腦血管疾病,及慢性肝、腎、肺疾病,嚴重時導致致命性的心肌梗塞、腦中風。

那麼到底該如何調節血液黏稠呢?很簡單,喝水。一旦飲水充足,體內水分得到補充,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釋。

那麼如何喝水?何時喝水?喝什麼水?

睡覺、消化食物時耗用、運動流汗等,都是血液變稠的因素。正確飲水可使血液立刻變稀。

正常來說,體重一公斤大約要喝30cc的水,以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,一天的基本喝水量就至少是2100cc。正常喝水量應落在2000至3000cc,如果本身容易流汗或工作場合悶熱者,每日喝水上限甚至可提升至3500cc,並且在一小時內飲水不超過1000cc。

飲水要掌握時間。早晨起床後、就寢前,最好飲水200cc。三餐前的飯前1小時喝約500cc。

還應飲用稀釋效果好的水。我們平時應該喝溫的白開水,不要喝「飲料」。

現代人很喜歡拿飲料代替水,殊不知這樣反而造成反效果。

如果平時喝冷水會刺激胃腸血管收縮,有礙水吸收進入血液。喝有鹽份的水,鹽會促進細胞脫水。帶有糖份的則反而會增加血液黏稠度。

另外我們應該注意飲食,多吃清淡,少吃重鹽重油,少蛋白質少糖,才不會因飲食造成血液更黏稠。

我們要多喝水來調節自己的身體。水是生命的泉源,這句話完全是事實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